婴帝汶蛤

Timoclea lionota   Smith
   

  9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贝壳很小,三角卵圆形或近圆形,壳长与壳高几近相等。壳顶较粗,位于贝壳中央略偏前方。由壳顶往前、往后均圆。前端、后端、腹缘亦圆。壳面灰黄或浅灰棕色。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成肋状,排列略显稀疏;放射肋强大,数目略多于同心生长肋。放射肋突出壳面较高,肋间沟深,两者交叉仅在与生长肋的交叉点形成瓦状或鳞片状突起。小月面长心脏形,较大,中央部凸起,界线清楚,上面有许多纵形结节;楯面长、内凹。韧带黄色,长度只及楣面全长的1/3。

图44 婴帝汶蛤 Timoclea lionota 铰合部(仿 Fische-Piette 等,1977)
贝壳内面白色,周缘可见到距离较宽的齿状突起。铰合部较大,其腹缘微弯曲,齿式简单。左壳前主齿强大,中央主齿较宽,上有裂纹,后主齿斜长、与韧带脊平行;右壳前主齿较小,中央主齿与后主齿大,上有较细的裂纹。前、后闭壳肌痕、外套痕不明显,外套窦弯入浅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7 6 4 (台湾海峡)
5.5 5 3 (台湾海峡)
4 4 2.8 (南海)
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生活在浅海泥沙质海底,数量少。Fischer-Piette 等(1977)指出:这一种无论在壳形和壳面的雕刻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。

国外分布

本种分布于日本,菲律宾,新加坡,泰国湾,安汶,巴布亚新几内亚,萨摩亚,澳大利亚,马达加斯加和达累斯萨拉姆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仅在台湾海峡南部及南海拖网采到若干活的标本。